《恒力报》微报纸二维码


恒科新材料年发“绿电”规模位于江苏省前列

随着春天的来临,日照时间越来越长。位于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房顶上的蓝色光伏组件也迎来发电高峰期。“从3月开始,我们通过光能转变的电能每天在30万千瓦·时以上。”公司电仪部主任程绍山介绍。据了解,恒科新材料自2015年开始研究推进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光伏建设、技术改造、创新升级等,截至目前五期光伏项目全部投运,总装机容量达106兆瓦,可年发“绿电”约1.15亿千瓦·时,规模位于江苏省前列。
在恒科新材料的厂区入口处,一个特别的电动车车棚吸引了来往人的目光。这个车棚不仅能够容纳上千辆电动车,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自产自销”的绿色能源供应。据公司电仪部副主任何杰介绍,车棚采用了光伏直供模式,通过安装在车棚顶部的光伏组件板,将吸收的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每年为员工提供超过百万度的零碳充电服务。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员工的充电需求,还有效消除了企业内部的消防安全隐患。
不仅仅局限于车棚,恒科新材料几乎在所有适合的屋顶上都安装了光伏组件。这些光伏组件每年可为企业提供超过1.15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相当于每年减少约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何杰称,相较于传统发电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在整个生产流程中不产生大气、液体、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对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具有积极影响。“利用连片的屋顶闲置空间,推动能源从‘远方’来到‘身边’,不仅降低了输电成本和损耗,还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何杰说:“企业采用的‘就近并网、即发即用’的模式使得输电损耗低于1%,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除了能发电,发出的电还要合理储存利用,才能在节约用电成本的同时,缓解高峰期电网压力。2024年7月4日,恒科新材料20兆瓦/40兆瓦时二期储能项目竣工验收,自此全市最大的用户侧储能电站建成投运。储能项目投运后,将实现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联动,实现削峰填谷的目的,在光伏发电高峰时储存绿色电能,在电网用能高峰期时释放电能,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绿色电力系统。“目前,我们的储能总容量达到40兆瓦/80兆瓦时,每天充放的电量可达到16万千瓦·时。”程绍山介绍,公司构建了“光储协同”智能微电网,在将光伏发电并入园区电网的同时,利用储能,配合电网辅助服务,收益可观。仅2024年,企业因采用光伏发电、峰谷电价差等形式节约用电成本近3000万元。
作为用电大户,恒科新材料的储能系统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承担了社会责任。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期,为了保障民生用电,公司提前储存好电能,根据电网要求随时释放储能,缓解电网压力。程绍山说,储能系统每小时可放电4万千瓦·时,“这对企业来说不算多,但足以满足上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近年来,恒科新材料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除了加快光伏并网,实现节能环保生产外,公司热煤站还采用了绿色可再生资源——生物质颗粒作为燃料,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硫化物的排放。“未来,公司还将继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公司总经理助理胡江顺说。
(原文刊载于《南通日报》,有删减。记者 黄艳鸣 任溢斌 通讯员 李从艳)
图为恒科新材料用户侧储能电站。(恒力集团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